朱草

“彼丹井朱草,白麟赤雁。”(唐代文学家独孤及《贺栎阳县醴泉表》)朱草,又名朱英。春风送暖,甘雨滋润,王者的盛德孕育了这红色的瑞草。朱草呈现出美丽的红棕色,形状宛如小枣,生长高度在三四尺之间,枝叶皆为赤色,茎干如同珊瑚般鲜艳。


丹臒

“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皮似丹罽,肤若明珰。”(王逸《荔支赋》)中的“丹罽”指的是荔枝成熟时的鲜红色。“丹”代表红色,而“罽”最早指的是用兽皮编织的布料,方格编织形成凹凸效果。如果将其染成丹红色,就会呈现出类似荔枝皮的色泽。


抹红

抹红色色泽柔和,淡雅温暖,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能量的感觉。这种颜色非常适合与其他色调搭配,能够与多种色彩相融合,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朱殷

“纷纭白昼惊千古,鈇锧朱殷几一空。”(杜牧《李给事中敏二首》)中的“朱殷”指的是小雪初候时隐藏不显的彩虹所呈现的颜色,即经过长时间积累而显现出的血色,呈现出赤黑相间的色调。此外,“朱殷”也代表了唐代官服的一种颜色。



纁黄

“一曲纁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张问陶《潼关》)中的“纁”指的是浅降色;“纁黄”则是落日余晖的颜色。作为中国传统色名,纁黄取自黄昏时的天象,描绘了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的天色,生动地呈现了色彩画面的意象。

银朱
“职司虽翰墨,佩服已银朱。”(柳贯《赠别宋季任赴甘肃提举二十韵》)中的“银”在传统色词汇中,形容颜色的亮度极高。“银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鲜艳红色颜料,古时常用于壁画和墙绘等方面。


骍衣

“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王褒《九怀》)中的“骍衣”指的是红中带橙的颜色。“骍”(xīng)原本指赤色的马和牛,也泛指赤色。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骍衣色常被视为高贵和庄严的象征。



《说文·糸部》中提到:“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这表明红色的原始含义是指染成粉红色的丝绸。传统色彩研究专家曾启雄教授在《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指出,古代文人已经注意到颜色的深浅各不相同。红色的发音中有一个读音是“工”,其含义也颇为有趣。《说文解字》解释称,红是赤与白两种颜色的混合,形成了粉红色。因此,在东汉时期许慎的时代,红色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鲜亮。大红色最多只能对应如今的桃红色,这种桃红色更为令人欢喜,且与红花的染色有关。而大红色则不太合适,它象征着牺牲。因此,色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
- 内容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内容来源于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