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于经济观察报
文博时空 作者 马温馨 王佳歧
制图|孙嘉一
文物摄影|杜广磊
《说文解字》有云:“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信言象然。”其中,“青”乃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它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是一种融合了蓝的深邃与绿的生机的色彩。
在五行学说中,青色与木元素相对应,同时也象征着东方的方位。东方之青,恰似朝阳初升,普照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青色,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萌发的颜色。无论是唐代耿湋的“漠漠烟光前浦晚,青青草色定山春”,还是西晋潘岳的“春草郁青青,桑柘何奕奕”,都生动地描绘了春天里那令人心旷神怡的青色景象。
青色源自自然,给人以宁静淡泊、空灵清秀之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青”相关的元素往往寓意着吉祥与美好,如炉火纯青的技艺、威严的青龙、以及名垂青史的美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青”最初并非以“蓝”为对应色彩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蓝”逐渐过渡为现代的“蓝”。然而,在近代以前,“青”一直是主要的色彩表述。
在文物领域,青色之美在国画中的青绿山水以及精美的瓷器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一大品类,以其细腻的瓷质、明快的线条、端庄的造型以及纯洁的色泽而闻名于世。青瓷的制作工艺独特,需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料),并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其色彩丰富多变,如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豆青、冬青、灰青等,各具特色。
唐代时期,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青瓷之美。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口,均属于青瓷体系。其中,龙泉青瓷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青色与中国瓷器之间存在着共生共美的紧密联系。
青,与中国瓷器共生共美。
01
苍筤青

苍筤,意指初生的竹子,其幼竹所呈现的青色,绿意盎然,尤为鲜明。孔颖达对此解释道:“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明代文人王应斗在《题邹氏盆景四绝》中也曾提及:““石家枉炫珊瑚胜,不及苍莨一尺青。”苍筤,恰似东风解冻后的转色,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幼竹的青翠,不仅宣告着春天的降临,更象征着万物蓬勃生长的力量。
竹子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常使用竹简来记录重要事件,即将竹片串起来制成竹简。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垂青史”,其中的“青史”便是指古籍,而早期的古籍正是以竹简为载体。

配色灵感:青地黄花氅衣,不同明度的青色交相融合,柔情摇曳、落落大方。

轿瓶,亦称“壁瓶”或“挂瓶”,其独特造型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这种瓶器设计精巧,便于悬挂在墙壁或床内侧的柱子上,为室内增添一抹雅致。“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引自明·高濂《遵生八笺》)由此可见,轿瓶在当时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进入清代乾隆时期,轿瓶的制作工艺与风格相较于前朝有了显著的变化。此时的轿瓶多采用华丽繁复的装饰釉色,釉上彩器物普遍以色彩丰富的底釉作为衬托,形成了独特的“彩上彩”新品种。这些轿瓶的图案纹饰繁密而精致,既保留了古代瓷器艺术的精髓,又汲取了东西方艺术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堪称瓷器艺术之集大成者。
02
正青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宋·陆游《春社》)正青,即纯青。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中的“麦苗稻穗之秒,往往出火,色正青”就是形容此色。


配色灵感:白鸟穿梭于黄花丛,与青底交相辉映,自然灵动,华贵典雅。
03
千山翠

“楼前雨洗千山翠,天际江横万里秋。”(宋·范纯仁《和李敷重九席上遣兴》)千山翠,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取自程俱《三峰草堂》中“雨洗千山翠欲浮,稻畦松涧已争流”。层层叠叠的起伏山峦,秀出浓淡相宜的翠色,苍翠润泽,沉静中露出生机。

配色灵感:青玉金花点红芯,清新雅致、赏心悦目。
“军持”原是印度语“knudikā”的译音,也称“军持”、“君持”,意思是“瓶,水瓶也”,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用以饮水或净手。文献记载军持的生产和使用最迟在晋代就已开始,考古发现证明,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
元代以德化屈斗宫窑的青白釉军持最为有名,造型为喇叭口,折腹,器体较矮。明清时期,在肩腹之间安上一个丰肥的流,壶口和注口都加盖,便于保持卫生。壶的腹部和流的底部均圆广,而瓶口和注口都狭小,因而不易倾覆,便于携带。
04
醽醁

“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抱扑子·嘉遁》)醽醁(líng lù),亦称酃渌或醽渌,是一种当今很罕见的绿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酒》有解释:“酒,红曰(堤)(ti体),绿曰(酃)(ling零),白曰(磋)。”
醽,即为绿酒的一种。在古代,绿酒颇为常见,诸如醽醁、翠涛等皆是绿酒的别称。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绿酒的酿制方法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失传。在中国历史上,唯一有据可考的绿色酒品,乃是由杨林乡绅陈鼎于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精心酿制而成的。此酒因口感醇厚、色泽翠绿,而被世人誉为“杨林肥酒”。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西安考古队在发掘一座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早期大型积炭古墓时,意外地发现了色泽青绿的汉酒遗存。这一发现无疑为绿酒的历史增添了新的注脚。然而,关于这些汉酒究竟是自然呈现绿色,还是因受铜绿影响而变色,目前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和科学分析来揭示真相。


配色灵感:青色罩衫粉衬裙,薄施朱粉饰珠翠,简约质朴,清新雅致。
这幅《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抚书低吟”的美人,衣服即为醽醁色,非常淡雅。
来源于经济观察报